“无论多么简陋,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家。”“家是心之所在。”这些众所周知的表达表明,家既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存在于心灵之眼中,而不是某个特定的物理位置。跨越文化,跨越数个世纪,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为自己和他们关心的人建造了家园。人类显然已经进化成为房屋建造者、家庭主妇和家庭筑巢者。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到之处,都可以找到可识别为家的住所,代表着历史和史前时期的每个时代。
家一直是人们聚集、庇护和避难所,让人们逃离忙碌和烦扰的世界。家是我们生活的支柱,人们对此深思熟虑、珍视和渴望,家已成为大量书面作品和其他文化产品的主题。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家是一个易于理解的概念,是普 科威特电报数据库 遍积极情感的源泉。然而,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这两种假设都不成立。不同语言对家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群体的住宅建造和居住方式也大不相同;许多人对家庭生活的经历都有消极或复杂的情绪。要接受家所具有的所有意义、观点、生活方式和感觉的细微差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对于许多人来说,家是(或曾经是)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在这里人们可以成长并发现 自我。大多数人一生中会拥有不止一个家,如果原来的家不幸福,那么在创建新家时总有机会做得更好。对于那些对家的记忆是压迫或虐待环境的人来说,这可能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逃离是(或曾经是)迫切需要的。但即使它是一个和平、充满爱的环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家也是一个政治领域,我们必须在其中协商权利和特权、做出妥协,并通过自我肯定寻求赋权。
家是存在于想象、梦想和愿望实现中的理想,它承载着许多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嵌入房屋的物理设计中,并由我们生活的信仰体系投射到房屋上。景观、地缘政治位置、与我们同住的人以及我们用来装饰家居空间的物质财富是我们居住地的基本方面。与所有这些元素的复杂互动赋予了我们眼中的家以定义。当我们定义家时,我们也定义了自己与家的关系。